top of page

手信街上

  • 作家相片: manho kinn
    manho kinn
  • 2018年10月30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十一月中,澳門的秋天稍涼,但新葡京至議事亭前地一帶依然車水馬龍,令人感覺侷促。再往前走,轉入橫巷,就來到清平街,今天要為家人買一份手信。

清平街遊人疏落,冷冷清清的,但原來此處與大三巴斜巷和氹仔官也街合稱澳門三大手信街,可見這裏曾經興旺過。清平街因舊日「清平戲院」而得名,亦是澳門手信業的發源地之一。來到清平街與福隆新街交滙處,就會經過「鉅記」、「咀香園」、「香記肉乾」等不少老字號手信店的總舖。如果說大三巴斜巷那邊的手信店是雜沓喧鬧的,這裏則予人悠閒安舒之感,可以細看做餅師傅默默製作杏仁餅的手藝。任誰拿出相機,一張張攝下舊街老舖的容貌,都可以讀出一個個故事。看到做餅師傅如斯年輕,有人願意傳承餅藝我就感到欣慰。呂志鵬小說《小店》的老闆黃小堅持以傳統手法做餅,結果手藝卻後繼無人,再加上慘被加租,最後老店亦只得消失,相信亦反映了不少澳門傳統行業的命運。


做餅師傅默默製作杏仁餅。

街上唯一令我駐足的是佛笑樓的招牌。它的陳舊幾乎就是我爸媽面龐衰老的映照。那年我還是小學生,我爸手拿著旅遊書,在街上團團轉,說要帶我吃好東西,在沒有地圖下誤打誤撞就來到佛笑樓。餐廳什麼裝潢擺設統統記不得,只因當時一客香蕉船足已令我笑逐顏開,滿足所有。

在福隆新街上走著,昔日的煙花之地已經變成了今日的魚翅街,不少遊人因為旅遊書的推介而慕名到老字號魚翅店一嚐滋味。不過在現今愈來愈主張生態保育,提倡「拒吃魚翅」的思潮下,這些以魚翅為招牌的老舖未來又會怎樣面對和求存呢?我對魚翅不感興趣,拿出相機,街道兩旁的嶺南式建築正好成為我練習攝影構圖的對象。窗櫺或紅或綠,褪色的紅鐵閘上沾滿厚厚的灰塵,連同斑駁的水泥牆靜靜的躺著,見證著澳門的興衰演變。偶爾一兩架摩托車呼嘯駛過,劃破沉寂。

離開福隆新街,轉過彎,來到今天此行的目的地——Lcm澳門葡式辣魚店 (Loja das Conservas Macau)。雖名曰「辣魚」,但店內出售的罐頭種類繁多,除了魚類,也有八爪魚、青口等海產,還有其他傳統葡式食品如馬介休等,有辣味也有不辣。不同牌子的罐頭砌成了一道彩色的牆,美輪美奐。罐頭由葡國進口,罐面上有精美的插圖,很有紀念價值。試吃過後,我買了一罐竹莢魚和鯖魚醬作為手信,那份魚鮮與橄欖油香,相信爸媽會喜歡。



Lcm澳門葡式辣魚店內出售的罐頭種類繁多,除了魚類,也有八爪魚、青口等海產,還有其他傳統葡式食品如馬介休等,有辣味也有不辣。不同牌子的罐頭砌成了一道彩色的牆,美輪美奐。

今時今日以魚罐頭作為手信或許算是新潮,但葡國辣魚、砵酒,連同鹹魚、蝦膏及蝦醬其實是澳門六、七十年代暢銷的手信。當時澳門漁業昌盛,不少人以打魚為生,水產捕獲豐富,漁民會把一部分魚獲製成鹹魚海味,而葡國進口的「老人牌」魚罐頭更是上一輩人耳熟能詳的品牌。這些曾一度暢銷的手信隨著澳門漁業式微和手信業轉型而變得黯淡,如今大部分澳門遊人只記得杏仁餅,不知道辣魚鹹魚;只知道去大三巴牌坊,卻遺忘了昔日繁榮的清平街。

踏上歸途,新馬路的天空依然灰濛濛。遊人絡繹不絕,拿著大包小包的餅食手信在大街小巷穿梭,我仍拿著一小袋葡國特産在紅綠燈前等候著,靜靜候著。

Comments


Copyright © 2021 與文學有約 All Rights Reserved.  Designed by Karina Hui.

bottom of page